Sunday, December 8, 2013

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转载]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作者苦心,吾辈感激之至!
太极拳的拳理研究者应该学习魏坤粱的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太极拳是我们的国粹,决不能人云亦云,胡乱画蛇添足,
不能因为太极拳时髦了,就把什么东西都硬塞到里面。
救救太极拳吧,让她回到纯真的原始状态。

太极拳锻炼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提示】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太极拳与经络》曾发表于2006年台湾《太极拳》总168期。本文首次明确提出和全面论证了经络与太极拳没有直接的关系,约二十世纪末盛行的将经络与太极拳具体直接联系的各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对于太极拳都是误导。


一.八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太极拳之气循经脉的说法

     
约二十世纪末开始,有些人或著书立说或在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太极拳的内气就是中医所说的“经络之气”,说练太极拳意念随着拳式动作变化,就相应有内气
在人体十四经脉中循行流动,随着意念关注的拳式动作不同,内气循行流动的某经某段也不一样;有的还具体精细到说做某拳式动作时,就会意识到内气从某经的某
穴流到某经的某穴某穴,打一套拳自然要不断调换意念关注的不同穴位。这种练拳法还被称为是“循经合脉”。对照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医典籍与道家典籍关于
各自之“气”的论述,这种“循经合脉”等的说法不仅违反太极拳经典理论,也篡改歪曲了中医有关“经络”的理论与道家有关练“气”的理论,无论在古代和近代
的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古代和近代的道家典籍中、古代至现代的中医学说中都是没有依据的,在事实上也纯属子虚乌有,是经不起科学验证的,纯粹是属于胡编瞎
造,是对太极拳学练的严重误导。论述于下。


     
中医学中的经络是几千年前中国古人通过医疗实践等总结确认的一个人体生理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己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到了晋代,在皇甫谧编撰的《黄帝三部
针灸甲乙经》中,穴位命名全部完成;到了金、元时,在何若愚、滑伯仁等的著作中经络学说又有了很大的完善,自古以来经络理论对中医临床实践起到了重大的指
导作用。经络的实质虽然至今有关专家仍在探索研究中,一直未找到实质的解剖形态,但现代许多研究证明经络的客观存在,如《中国针灸》1981至1985年
各期陆续报道了经穴的低电阻、高电位特性,经穴的冷光高于非经穴部位的特性,经穴在高频高压静电场下发光高于非经穴部位的特性,经穴针刺后用热象仪可观察
到近体表经脉呈现温度高于非经脉部位的低温带特性,许多人穴位经针刺有明显的酸麻胀重热冷等感觉循经脉传导的特性等等;医疗实践证明:经络与人体生命活动
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十分密切。


     
上世纪约八十年代气功热时期,气功界的就有某些人提出练气功中有“内气”沿人体经脉流行的说法,随之上世纪末,练太极拳“内气”随动作沿人体经脉流行的说
法也开始在太极拳界中流行,究竟是谁开此说法先河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记载的顾留馨先生与唐豪先生的来往书
信反映他们当时既尚不懂中医经络,又认为中医经络可能与太极拳有关。顾留馨先生在1982年9月第1版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中指出太极拳有畅通经络的功
效,但只字未提练太极拳有内气循经脉而行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完全符合中医学说的,是慎重、严谨、科学的,是正确的。因为所有的运动项目,不论是舞蹈、体
操、田径、少林拳等等都是具有畅通经络功效的,太极拳也同样具有畅通经络的功效;但畅通经络与循经脉是两回事。总之,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没有太极拳之气
循经脉的说法


二.《陈氏太极拳图说》没有说气循经脉

        (篇幅关系, 内容不在此登载)


三.道家内丹功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篇幅关系, 内容不在此登载)



四.太极拳与经络没有直接关系

从上世纪末开始,有些太极拳书籍所说的练太极拳有气随动作在十二经脉或十四经脉中流行的说法,不仅在1949年近代之前任何道家内丹功与武术文献中均没有
依据,在古代所有太极拳拳谱中均没有依据,在近代有关太极拳的所有著作中也是均没有依据的。近代到了1943年田兆麟先生弟子陈炎林先生出版了《太极拳刀
剑杆散手合编》一书,在书中专门对杨氏所传授的太极拳之“运气”所作的详细的介绍中,也没有太极拳与经络有什么关系的说法。这种说法练太极拳有气随动作在
十二经脉中流行的说法在从古至今的经络研究中也是没有依据的。

  (....删节有关经脉,气功,针灸等等方面,六段文章......)

     
现代气功所说的气在人体中流行的说法和现代一些太极拳书籍中气随动作在经脉中流行的说法,其路径、速度、宽度等则完全不符合古典医籍记载的和现代经络研究总结的循经感传现象之气的流行情况。



     
中医学所说的十二经脉、经别、奇经八脉和十五络穴等与人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病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但这并不等于人的所有生理活动,比如气功锻炼中的气行现象
与其有直接的关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等也指出人体中的气并非仅仅只是经络之气,气也并非只在经脉中流行;近代一些太极拳专著,尤其是杨澄甫先生的著作更明确反映打太极拳时人体内的气并不是循经脉流行的,如《太极拳使用法·王宗岳原序解明》说“平时用功,练十三势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外肉内之间”,又说
“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所以,太极拳与中医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并无直接的关系,太极拳经典中所说的气也绝对不是经络之气。当然打太极拳必定能旺盛经络之气,然经络之气的流行与自我感觉变化是两回事,现代大量经络研究显示,即使是针刺激发的循经感传许多人还是隐性的,也就是说自己是没有感觉的。经络之
气的“循行”只要是活人就是都存在的,而经络之气是否旺盛主要还是从精神、活动、睡眠、饮食、排泄等是否良好、肢体是否充满活力等等方面去衡量。如果精
神、活动、睡眠、饮食、排泄等良好,就反映经络之气是旺盛的,没有必要去追求“经络之气”的“气感”。而经络之气旺盛也并不是只有练道家内功和太极拳才会具有,所有与健身有关的动的与静的行为都是有这种效果的。


     
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不是局部的动作,太极拳的任何动作都是主宰于腰,根于脚的全身整体的运动,即每一个动作全身各处都有反应,每一动都是全身之动,也即拳
经所说之“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的,这些论说反映了太极拳存在着太极全息律;就是说,太极拳的任何一个动作对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中的任何一条经脉都有相同的调整作用。现代某些人把太极拳的某一动作与十二经中某一段中的子虚乌有的“气行感觉”作了机械的搭配,实质上是否定了太极拳具有太极全息规律的健身功能,是将借肢体局部活动具有相对应局部体疗作用的“现代运动疗法”理论套用于对太极拳的研究,相当于是用西医
观点解释中医针灸疗法,结果将“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前病后治”、“近病远治”全都给否定了;如果打拳时动手仅与手的生理有关,动脚仅与脚的生理
有关,那么,这种所谓的“太极拳”就必定是模仿太极拳外形之体操无疑的。


                                      五、现代形形色色有关太极拳与经络的错误说法应该加以清除


     
现代一些气功书籍说人体的内气可以用“意念”引领循十二经脉流行,现代一些太极拳书籍也说可以用“意识”使内气随动作流经十二经脉中的腧穴,甚至可以使内
气在各经脉之间交通穿行,称之为“循经合脉”等。这些说法在近代之前的道家和中医等文献中都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这些“意念”和“意识”对道家内丹学来说都
是属于后天的“识神”,是在练功中必须要止息的对象,不然,不但会干扰气在人体内的流行,还容易走火入魔发生偏差;此外,现代经络研究的各种报导也指出人
的自我暗示对于经脉针感之气的出现是并无效果的。如《中国针灸》1981年1期24页福建省中医研究所针麻原理研究组、福建省立医院针灸科、福建省泉州市
人民医院针灸科《暗示在循经感传形成中的作用观察》一文指出:“在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暗示没有重要作用,循经感传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一般针刺治疗发现对感传显著者暗示并不能引起感传。”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所说的“意念引领”等都是属于暗示类的意识; 在肌肤有针刺手法外部刺激条件下的自我暗示尚且不能引起感传,在练拳中肌肤毫无外部刺激条件下的自我暗示难道不是更不可能了吗?所以,这种宣扬边打太极拳边凭自我暗示想象有气随动作流经经脉中腧穴的说法
是既没有古代文献可作为依据,又没有现代科学原理和测试可以作根据的。


     
现代经络研究己经肯定针刺引起循经感传这一现象中的自我感觉是血管与外周神经的反应所引起的,打拳时有的人的手有热或胀的感觉,有的人称其为“得气”、
“有了气感”,其直接原因主要也不外是肌纤维拉伸与血管舒张等引起外周神经的反应;有的人在打太极拳过程中刻意追求这种感觉,竭力随动作变换不断想象肢体不同腧穴处出现要追求的感觉,这样做,必定使大脑皮层的思维十分紧张﹙即道家所谓的动了“识神”
或称为用了“杂念妄想”﹚,完全违反了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神内敛”、“后天返还先天”、“太极者无极而生”等法则,即使真的有了这样预期的感觉,
对照现代中医针灸实验和古代内丹功理论,这种感觉不是神经过敏就是妄念,是容易发生偏差的。这样练太极拳而结果发生了难以治愈的严重偏差在《太极》杂志上已经有所报导,可见这种练拳法对于健身是有弊无利的。


     
现代太极拳界还有人提出这样的说法,说练某套自编的太极拳,整个过程刚好使十二条正经和八条奇经共20条经脉的气血流注两遍而注于丹田。这种说法是根本不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且不论其气血流注的对应时间、速度根本不符合自古以来的中医典籍,仅就其气血流注的路径也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自古以来的中医经络学说
明确说明人体中担负气血运行的是十二经脉,《内经·灵枢·卫气》指出十二经脉运行气血是“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就是说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是
没有始点、没有终点的,怎么会来一个“气注丹田”?《难经·二十八难》指出奇经八脉是“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
环周”,滑伯仁《难经本义》载虞庶《难经注》指出奇经八脉是“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这就是说人体中的十二经脉就象是自然界川流循行的江河,而奇经八脉
就象是湖泊,气血就象是水流,十二经脉中的气血盛时就溢入于奇经储蓄下来,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不足时奇经中的气血就去补充,就是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是相互
交会沟通的,其中的任脉与十二经脉中的阴经都有关,被称为“阴脉之海”;督脉与十二经脉中的阳经都有关,被称为“阳脉之海”;冲脉与十二经脉都有关,被称
为“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带脉对诸经都有总束作用;阴维脉和阳维脉各对阴经和阳经有维系作用;而阴跷脉和阳跷脉又主持十二经脉气血运行、有保持身体
矫健动静的作用;中医自古以来的所有经络腧穴理论也反映所有的经脉包括任督两脉既都不经过位于腹中的丹田,也与丹田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就清楚说明奇经八
脉中的任、督两脉相互是不流通的,而且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并没有相互串连进入循行的关系,经脉循行与丹田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这种打太极拳使气血在串连起
来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循行最后注入丹田之说纯属信口雌黄的杜撰。


     
现代太极拳界还有练拳意想某穴位,人的某一肢体会不由自主地自动起来或人的某肢体会动弹不得的说法,这种说法在近代太极拳著作中是没有先例的,在几千年的
中医经络学说中也是找不到根据的,在古今无数的中医针灸临床医案中也不存在这种奇怪的针灸效果。在现代实际生活中,除非患上了医学上还没有发现的神经过敏或神经障碍症,正常人是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当然,人经过一定的训练,也可以建立这种意想某穴位使某肢体似乎能够自动起来的条件反射,但这种凭意想引起动作的练拳法使人的精神根本不可能放松入静,违背了“神内敛”、“虚灵”这一太极拳锻炼首要的法则,与王宗岳的太极拳经典拳谱和近代太极拳家练拳论说是完全相违背的。显然这种练拳法不可能会有太极拳的健身效果,也不可能使太极拳武术功夫达到中乘和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其腧穴与人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当某经某穴发生病变也必定会影响其所经过和所在部位肢体的正常运动,经络生理
与所有人体行为都有关系,无论是田径运动、舞蹈、体操、所有武术都有关系,与太极拳当然也有关系,但都是整体性的关系,都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医所谓的某经
络发生病变表现为哪些症状,《内经》中有详细的说明,根据《内经》等历代中医典藉,十二经脉、任督脉等与肢体运动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将太极拳的某动作说成对应地有气流过某经某段某穴,还有意想某穴位则人的某一肢体会自动起来或会动弹不得的这种说法在所有古代和近代的文献中都是找不到佐证依据的,也经不起现代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实验检测的,纯粹是臆想导致的和盲目地人云亦云的牵强附会,是现代太极拳理论中的误导,这种误导对太极拳的健身和武术锻炼有弊无利,应该给于认真地澄清。


有兴趣看:"删节的"""内容不在此登载的二,三,四段 “ 的朋友们,

请登陆 “原文或 作者“ 即可找到;

或找我,e-mail 给您,谢谢观看!



3 comments:

  1. 今天在深圳同朋友講起茶氣, 練拳同飲茶心靜體鬆, 都會在夾背有氣同出少少汗, 我試過唔係好熱同心情煩燥那種熱, 出了很舒服!
    [版主回覆12/01/2011 08:00:44]Eva 你咁 勤力,意到,心到,手到。。。心领神会啊!

    ReplyDelete
  2. 這篇文章說得很詳細,看後獲益良多,謝謝分享!
    [版主回覆11/27/2011 14:32:41]谢谢阿威哥,爱太极拳的人或感 兴趣看一下,文章也真太 长气了!

    ReplyDelete
  3. 謝謝 tiger 姐解答了我的問題, 勞苦功高呀!
    [版主回覆11/23/2011 19:16:28]不客氣!以文會友,以武會友,此話不假! 學習與交流,相得益彰!我也要謝謝Doris提出的好問題!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