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8, 2013

附庸风雅篇 : 武夷大红袍



 

对于茶,我浮于皮毛,略能说得出人皆尽知的茶名而已。

“美景甲东南”是形容武夷山的妩媚与飘逸,是其它山川所不能比拟的,
“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的神韵, 仿佛只有武夷才当得起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的美誉。
让来往匆匆的游览过客, 唯一能带走的, 便只有武夷岩茶了。

 
"茶香惊四座,韵妙心中来。。。"    

感恩节朋友在我家昨客, 娓娓道来对茶的了解, 尤其武夷岩茶所具有的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的特质,有触及灵魂的体验, 几个早上闲聊, 算是对中国乌龙茶之极品有了感性的认识。
武夷岩茶的历史极其悠久,史载在唐代已开始栽制茶叶,民间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
贡茶。明代起开始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严格意义上的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林清玄有言:“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达到 ‘天人合一’,这都是爱茶朋友一直所追求的。

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

诸多茶品之中,向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经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传说是,明代有一举人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突患急症,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出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特意回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到达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另一说法,每年朝廷派来的收茶官吏均身穿大红袍,到地后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传说则是,每当采茶之时,人们都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
所以这种猴采茶更称为“马骝茶”, 就是数量稀少,采摘困难,故成为昂贵的珍品。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活、甘、清、香”字(见《归田琐
记》)。
泡饮时宜用小壶小杯,这样才能使茶的香味更加浓郁,以至于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广东一带,以武夷山的茶泡功夫茶十分走俏。
中国茶传到国外,数百年都独领风骚,外国的达官显贵无不以能品尝到中国顶尖好茶为幸事。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学通中外的毛泽东将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向尼克松赠送了四两。收到礼物的尼克松很愕然。陪旁的周恩来总理,察觉灵敏机警立即上前解释: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一头雾水。于是周恩来指着精美罐装的礼品解释道: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尼克松方才释然,不禁与毛泽东、周恩来会心地笑了。

四两武夷大红袍,被毛泽东当作国礼来赠送,此举不但拉近了中美两国的、距离,也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更加快了大红袍美名在世界上的远播。


           水中藏日月,壶里有乾坤。士雅吟清韵,茶香醉梦魂。

上图的武夷大红袍为国内朋友三年前所赠,
七月时Stockton/Sacramento 太极好友到我家闲话家常中,猛然想起这个好东西。。。
打开一看, 茶条紧结,叶质肥大稍厚 , 芽头仍见微微泛红,色泽还好仍然油润有光。
汤色金黄,具有天然挂花香味,“岩韵“特强,香气隽永,香气馥郁持久,颇耐泡。

(本文资料参考:不同网络)

1 comment:

  1. 大紅袍係武夷山特產,上次我去武夷山旅行,都買了一些大紅袍回來喝,味道非常香濃,有點像紅茶。
    [版主回覆12/01/2011 08:13:54]我还记得阿威哥有在武夷山的高峰美照。。。。有机会一定要亲身见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