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8, 2013

中华武术名家讲堂( 七)防身自卫擒拿术班

文章:中华武术记者- 龚建新 / 王涛      照片:tiger303


2011年 第六届<中华武术>太极拳名家讲堂  - 
主讲名家:  韩建中老师


再次任教名家讲堂,我感到大讲堂是一次比一次办得好。参加讲堂的人数越来越多了,讲堂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这些名家老师,学员们平时是很难见到的。
许多老师经常出国,普通的武术爱好者更是难得见面。《中华武术》杂志通过大讲堂,给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接受名家老师面对面指导的机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武
术知识和技术的平台。


(上图:《中华武术》照片)

我的班上许多学员说:“平时只是在电视上见到您,现在跟您面对面学习武术了。”  ....


 
 
这些名家老师都非常细心,非常认真,许多老师都七十多岁了,教起课来一丝不苟。
这也表现了作为一个武术名家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从我这方面来讲,我得对得起学员,对得起大讲堂。
        
 再有,通过这个大讲堂,我也看到了传统武术的希望。有这么多人参加大讲堂学习,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十七八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港澳同胞,以及国外的武术爱好者。这表明了传统武术的魅力,也说明了传统武术后继有人,从事传统武术习练、研究的,大有人在。        
 
第三,通过这个大讲堂,我跟学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昨天我接到了广东两个学员的电话,说他们刚回到家。他们从威海到了济南,又到了梁山,到他们的一个同
学那里去了。在那里又互相交流了几天。这些学生也通过大讲堂,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
《中华武术》杂志通过大讲堂,建立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网络。这些人将来都是中华武术的中流砥柱,将来如果举办一些武术活动、赛事,都可以通过《中华武术》杂志这个大网络推广宣传下去。

第四,我参加了组委会的一些组织工作,感到《中华武术》杂志一班人在这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活动的组织工作是最难的,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场地,让大家能够很
好的训练、吃住,李平主编多次到威海选场地,真是不容易!《中华武术》杂志搭建了这个平台,这个平台凝聚着《中华武术》编辑部人员的心血。尽管在讲堂中也
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华武术》杂志为此做出的努力。

   
当然,我们这些武术人也是非常讲诚信,讲礼仪的,我们班的许多学员就非常理解主办方的难处。在这次大讲堂上,学员们都表现出了传统武术人高尚的武德。

       
最后,对这个大讲堂,我还要提出一些建议。
我认为大讲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更丰富一点,只要武术
爱好者有需求,所有的传统拳种都可以到大讲堂上授课。
大讲堂应该立足于发展、传播、推广传统武术。另外,在开班前,应该扩大一下宣传,
比如宣传这个拳种的
源流、特点、人物等,这样,不仅传授了这个拳种的技术,也介绍了这个拳种的相关知识。


学员心声:  杨林

我是一名有30年武龄的爱好者。此次我参加了技击名家韩建中老师的学习班,可以说受益匪浅。

韩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给我们讲了二十多个技击擒拿招式,每讲一式韩老师都一步一步地讲解,让每个学员都能听懂,然后又与每一个学员过手,让学员都能体会到各种擒拿技击劲道。

在理论上,韩老师把书面理论与各式擒拿技击结合起来讲,深入浅出,不仅让我们懂得理,更和每一个实战擒拿招式结合,真正理解了,会用了。

比如,我们常讲的沾、粘、连、随,我们每个人也都知道,平时也常讲,但是,真正用到实战中,恐怕没有几个用得准确到位,这次在与韩老师搭手过程中,我真正体会了它的精妙之处。正如古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

与这样的大师对手,你才能真正有所提高。再如,我们平常练功都强调练腰,然而,在擒拿技击中究竟怎样用腰,也是绝大多数习武者所不知的。韩老师详细为我们讲解了擒拿技击中腰的转动方向、角度、变化,使我们真正体会到,用好了腰,才会练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给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韩老师为我们特别讲了摇转在擒拿技击中的应手,真是随心所欲,让人往哪个方向倒,就往哪个方向倒。可以一人对付多人。武术老前辈们常讲: “不会摇转,功夫只学会了一半。” 这次和韩老师学会了摇转,可以无遗憾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