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8, 2013

与开封有关的- 成语典故等等


用什么词来形容"开封"呢?




古都? 博大?丰厚?典范? 都是啊。

 
2007年,我是第一次参加 《中华武术》举办的太极拳学堂。那次是第二期的从北京改到河南开封进行,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较偏远的小市镇,我特意提前一星期到达,以便有足够的时间热身准备或游玩等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天,我就是独个儿漫步浏览。。。
开封, 作为七朝古都,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无数重大的历史事件, 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 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经典之作。这些事件、人物、著作,经过长时期的淘洗、凝炼、积淀, 升华为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城市文化的精粹,是这个城市被认可、被记忆、被传播并构成吸引的磁力场。
成语典故是开封市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能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世人面前,不仅可以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供人闲暇时赏读,品味那故事中的哲理而且可以启迪心智,是一件一举数得的好事
以下的“
成语“,尽是与开封有密切关系的。
 
“四分五裂” -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极为分散,很不统一。此语出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   

 “尧舜牧羊” -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政理》,与梁惠王有关。



 “擢发难数“ - 成语“擢(音“桌”)发难数”的意思是说拔下头发来数都数不清,多形容罪行太多,无法计算。出自《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犹豫不决、排忧解难“ -
犹豫不决:比喻思想上有顾虑,而拿不定主意。排忧解难:指给别人排除危难。这两个成语源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赵三》。

  “吕端大事不糊涂” - 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做领导工作的人,应注重大事,不宜斤斤计较小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掌握原则,端正方向,又能宽厚待人,取得群众的支持。出自《宋史·吕端传》

“孤注一掷” - 原指赌徒倾其所有作为赌注以决最后胜负。其广义为在形势危机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做最后一次冒险。多含贬义。此成语出自《宋史·寇准传》。
  
 “杞人忧天” - 的普及率非常高,读小学的孩童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李白在《梁父吟》诗中巧妙地应用了这个典故:“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借此打消别人的顾虑,也算是对“杞人忧天”的正解。
“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的典故,差不多家喻户晓,由此衍生的成语“游刃有余”的使用率也相当高。可是你是否知道它产生在开封呢?此成语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是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发现人才和解决难题的好方法。二是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摸清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南辕北辙“- 这个成语还与魏王有关。不过这个是大臣善于讲道理的故事。

 


明珠暗投“ - 电视剧《汉武大帝》,让我们重新记起了梁王刘武。“明珠暗投”的成语也是梁王尊重人才、胸襟开阔的一个范例。这个成语与韩愈的《马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明珠要找到识珠的人,投到路旁,别人会认不出来。识珠者如同伯乐,要有眼光和胸怀,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让明珠闪光。

“之乎者也“ - 这个成语的发明权归属宋太祖赵匡胤。“之乎者也”的成语典故恰好是今日朱雀园增添文化内涵的一个选题,那人物故事、相貌神态已经历历在目,宛如一组活灵活现的雕塑。


“开卷有益“
 开封城历来就有读书之人,读书之风。这也许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文化底蕴的深厚。不过,追根溯源,功劳还得记在宋太宗赵光义的名下。赵光义很喜欢读书,他认为
一国之君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营养。他曾让宰相李昉主持编写一部百科辞书。经多年努力,终于编成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据说,太宗每天要看三卷《太平御览》,如果因为忙,当天没看完,第二天一定挤时间补上。有大臣对他说:“陛下既要处理国家大事,又要阅览这部大书,实在太辛苦了!”太宗
答道:“只要打开书本,就能得到不少益处,我也就不感到劳累了。”成语“开卷有益”即由此而来。
(多读书,读好书,增智强神,把古都建设得更美好,不是这个成语对今天的开封人最好的勉励吗?好书与文化同在,好书与魅力同在,好书与人生同在。)




 “李勉葬银“- 典故喻指人与人之间要恪守诚信,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不求回报。此典故出自《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五十六》


 “窃符救赵“- 喻指在非常时刻,用非常的手段、方式、计谋达到目的。此典出自《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七步成诗、才高八斗“

“七步成诗”喻指文思敏捷、才华出众。 “才高八斗”这个成语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成语“才高八斗”典出五代李翰《蒙求》一书,是谢灵运对曹植的赞语。

“孙庞斗智“- 这个成语喻指双方施展计谋较量高低,也喻当年的同窗朋友后来变成勾心斗角的仇敌,亦有喻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自毁其身之丑行。此典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半部论语“ - 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简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被作为推崇孔孟之道的典故,也是宣扬儒术的典型说法。此典故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与北宋宰相赵普有关。“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表明了《论语》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句千古名言,被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作出不同的诠释,许多学者认为这是读书一定要专精的证明。崇拜孔子的儒生认为这句话说明儒家典籍包含了世间的一切道理,仅仅读熟一册《论语》就足以让人出将入相。批判
儒家文化的人则将之理解为装聋作哑的权谋之术。

“触蛮之争“ - 典喻指因细故而引起的无意义争端或发动互相残杀的非正义战争。此典出自庄子《庄子·则阳》,与梁惠王、戴晋人有关。后人常用此典喻事,如辛弃疾《玉楼春·隐湖戏作》词:“日高抚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


“清明上河图 “

(不用介绍,博友都知道与开封有关的。。。)

                                   

文字来源: 《汴梁晚报》

图片来自:网络, tiger303


2 comments:

  1. 0甘多成语典故跟开封有关....不說不知!
    [版主回覆11/12/2011 11:15:12]我都係, 最近见到报纸讲起才知道的,嘻嘻!

    ReplyDelete
  2. 開封府,咪即係成日睇劇都見的包青天,,多謝你的分享!! ~~ '''''''''' ~~~ 我又有新的手繪漫畫發佈 , 如果得閒黎我個YAHOO BLOG 睇下 ~~~ ''''''''''
    [版主回覆11/12/2011 10:32:47]嘻嘻!就係呢度啦!您的手繪漫好正, 一定上访!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