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8, 2013

《中华武术》特刊• 太极盛世(1)

中华太极拳大观

现在世界有多少人在练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
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
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仅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
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
人。


  太极拳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陈式、杨式、吴式、赵堡、武式、孙式等广泛流传的六大太极拳流
派,其他还有太极五星锤、八卦太极拳、郝式太极拳等等,真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自1978年11月马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以来,太极拳发展到了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达20多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真正是太极逢盛世,阔步走天下。

 
陈式太极拳后来居上


  在目前流行的几大太极拳流派中,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从陈式太极端原繁衍出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在杨式太极拳等流派广泛流传的时候,陈式太极拳却还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中,不为人们所认识。


  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陈式太极拳只在北京、上海、南京、河北、山东以及河南等地流传,传人较少。80年代后,随着中国武术热潮的到来,陈式太极拳的健身、技击、修身养性等价值很快被人们认识,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陈式太极拳迅速传向世界,其强大的魅力征服了各个国家的人们,其影响力直追流传最为广泛的杨式太极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近20年的传播中,陈式太极拳以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和北京为中心,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传播。北京为中心,向全国以至全世界传播。北京是太极拳的
兴旺地,当年陈发科和陈照奎父子培养了大批弟子,80年代他们成立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陈发科的弟子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等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的
建立和普及陈式太极拳,做了大量的工作。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冯志强先生。多次出国传授陈式太极拳,足迹遍布美国、东南亚和欧洲,教授了许多弟子。其
他地区,陈式太极拳的传播也开始广泛起来。如山东洪均生先生及其弟子在山东的传播;河北秦皇岛市的的李经梧,为一代太极拳名家,对陈式太极拳的传播功不可
没;石家庄的马虹先生,师承陈照奎,著书立说,在河北传播陈式太极拳;郑州的张志俊先生也培养了大批弟子……


  饮水思源。当中国的太极拳风靡世界后,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就成了各国太极拳爱好者朝圣的圣地。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重要的传播者陈照丕,从50年代到70年代,教授了大批弟子。80年代后,陈家沟的太极拳师们打破了过去“拳不外传”的祖训,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陈式太极拳。短短的几年间,陈家沟涌现出了许多太极拳名师,如“四大金刚”陈正雷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等,如今,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

  作为武术之乡的温县,太极拳学校也应运而生,仅陈家沟就有太极拳学校20多所,吸引着中外武术爱好者纷至沓来。美国的金太阳曾经到温县拜陈庆州为师学习太极拳,一学就是教数年,成为一时佳话。


  除了走出去传播太极拳、办太极拳学校教授太极拳,温县人还利用陈式太极拳这个无形的资源,举办国际太极拳年会,吸引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1992年
到1998年,温县连续举办了五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英、美、日和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前来学武,两万
多人来访,太极拳热潮居高不下。目前,国内外陈式太极拳团体组织已达150多个。从2000年开始,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升格为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经举办了两届,规模空前。年会期间,焦作市的宾馆已经人满为患。


  在推广太极拳上,温县更是不遗余力。他们将太极拳定为全县中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全县13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武术辅导站,有固定误训练场所和拳师的教拳点54个。全县37万人参加练拳习武活动的达10万多人。
陈式太极拳,这块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21世纪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陈式太极拳重要代表人物  创始人陈王廷 
陈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
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更具独特风格,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
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同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才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
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虎成龙任方便。”陈王廷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导引和吐纳是养身术。它是由汉末伟大医学家毕柁模仿禽兽的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创编的健身方法,名为“五禽戏”。陈王廷把武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运作,同导引、吐纳结合起来,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成为“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陈王廷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经络学说原理,创编了缠绕螺旋运动方式的太要拳套路。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自古以来,踢、打、摔、拿、跌是我国武术的五大主要技击法。由于这五种技击法实践时具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
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苦心积累的宝贵经验,也由于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鉴于此,陈王廷创造了推手方法。这种方法伤害性较轻,成为一种综合性
的实习技击的练习方法。


(四)创造了双人粘枪和大杆对练项目

陈王廷创造了双人粘枪法。粘随不脱,蓄发相变的刺枪术和大杆对练是太极拳派长兵器的对抗性基本练法,结合陈氏拳术与众不同的缠丝劲运到器械上,为长兵器对练开辟一条简便易行、提高技术的途径。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陈王廷拳理论是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总结和吸取明代民间武术经验而创立的。它包括缠绕螺旋、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顺应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以意行气,劲由内
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等特点。如《拳经总歌》开头两句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指在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练习反应灵
敏,逐步达到“牵动四两拔千斤”的高级境界。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步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有名弟子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痒。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
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
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勇,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赵堡架”)。这些成
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
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成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
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
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
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
家。


陈鑫


陈鑫(1849~1989),字品三,前清岁贡生,为近代体育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


其祖父陈有本,俱以家传太极拳著名。他自幼从父陈仲行甡习拳,备明理法,于太极拳理精妙入微。为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晚年发奋著书,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乖》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
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这其书简明本。陈鑫无子,此书成后,老且病,乃召兄子顶椿元于榻前,以书稿授之,并且嘱咐:“若可传则传之,不则焚之。与妄人
也。”1930年末,中国体育史研究家唐豪约陈氏十七世拳家陈子明到陈家沟搜集太极拳史料,以考证太极拳的源流,于陈家沟发现陈鑫遗稿。经唐豪多方努力几经转折,《陈氏太极拳图说》才于1933年由开封书局出版,线装四册。


陈发科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陈发科幼年之时身体十分羸弱。14岁时,在街上玩耍,同族的叔伯们议论:“他们家辈
辈出能人,他老祖宗、爷爷、父亲都是高手。到了他这儿算是完了,你看这孩子,整天光知道玩。”从此陈暗下功夫,每日练拳几十遍,如此数年,身体健壮,而且
拳艺大增,功夫越来越精湛。20岁时,陈发科功夫已达上乘。他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从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逝世,长期在北京授拳,使陈式
太极拳逐步走向社会,为社会所熟悉。当时的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称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他拳艺高
超,为人忠厚,淡名利,讲信义,深受京都武术界人士推崇,被尊为“太极一人”,跟其学武者越来越多,桃李遍于海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于陈式老架中增
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对原传老架又作了创造性的发展。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一路太极拳(83势)、二路太极拳(78势)现被称为新
架。其著名高徒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李经梧、冯志强、肖庆林、等和子照旭、照奎以及女儿豫侠。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
陈式太极拳》一书,便是由他的弟子沈家桢、顾留馨所著。其中的一、二路太极拳(即新架)便是依据他晚年的拳势所定。


陈照丕

陈照丕(1893年~1972年),字绩甫。他幼承家训,随陈登科学习祖传太极拳,陈登科早故,乃从延熙、发科诸先辈继续学习。后又从陈品三学习、研讨太
极拳理论。1928年受北京同仁堂东家乐佑申之聘,到北京教拳,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1942年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张含英之请到西安教拳;抗日战
争胜利后,1946年随“黄委会”到开封教拳;1948年开封解放,边工作边教拳;1958年退休回温县原籍教拳。1960年参加全国武术大会,被授予太
极拳名家称号,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陈照丕在极端
困难的条件下,培育出下一代新人,现在扬名中外、号称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的陈正雷陈小旺朱天才王西安 就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 一度衷落的陈式太极拳得以中兴。


陈照奎

陈照奎(1928~1981),祖籍温县陈家沟,陈发科的幼子。陈照奎先生4岁随父赴北京,7岁从父学习传拳术。他学拳刻苦,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
变。拳架中正、流畅,精于闪、战、弹、抖,推手、擒拿。1942年,陈照奎应其父陈发科的弟子、上海市体育宫主任顾留馨之邀,前往上海市传授陈式太极拳术,
以后辞去公职,先后在北京、上海、郑州、石家庄、南京、焦作、开封等地专心授拳。1965年2月,陈照奎返回故乡温县陈家沟,向其堂兄陈照丕学习太极单
刀、太极枪等器械套路,以后又到北京等地进行传授。1973年、1974年、1978年,陈照奎曾三次应邀到陈家沟教拳,并率陈家沟武术代表队外出参加比
赛。


1981年5月7日,陈照奎先生在焦作市教拳,因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在焦作市矿务局第二医院不幸病逝,年仅53岁。

冯志强

冯志强出生于1928年,祖籍河北省束鹿县。曾祖父冯老梅是清末武举。8岁他随乡舅王云开学练童子功、桩功、达摩易筋经和拳术。后随河北沧州的韩晓峰练通
臂拳、朱砂掌和踢桩打袋。20岁后跟心意拳名家胡耀贞学心意拳。后又随陈发科学陈式太极拳、多年苦练,功夫精纯。他先后出访日本、墨西哥、美国、新加坡、
丹麦、荷兰、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武术,学生遍及五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太极拳实战技击》《陈式太极拳精选》《陈式太极
拳入门》《太极混元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缠丝功》《陈式太极刀》《太极棒气功》《太极八法基本功》《陈式太极拳推手》等,以及十几部录像教学资料片。


冯志强先生现为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在近代,杨式太极拳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提倡,再加以根据传统杨式太极拳改编的24式简化太极拳的推出,使杨式太极拳的流传更加广泛。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国改革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北京志强武术馆馆长,并兼任国内外众多武术团体的名誉会长、顾问及总教练。


陈正雷


陈正雷,1949年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温县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协副主席,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在武林百杰评选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陈正雷自8岁起跟随伯父陈照丕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及系统理论,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后,又随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传授下来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陈正雷
随两位前辈开放的春风,给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个春风春雨生机勃勃的时代,原来就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杨式太极拳,其发展迅速。由于杨澄甫早
年的传播,其弟子传人遍布全国各地,这时都如撒下的种子,遍地开花结果。北京20余载,并把继承家传技艺,发扬光大太极文化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1974年至1987年连续十多次获省武运会,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优秀奖、金牌,蝉联两届全国太极拳大赛冠军。参加
并获得两届全国武术比赛特邀表演奖及观摩交流“金狮奖”等。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等。
2000年又录制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单剑、推手、拳械欣赏修订版和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养生功教学片。陈正雷先生数十次出国讲学传拳,学生遍及世界各地。


2 comments:

  1. 估到你去远行未回港! 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其他大师介绍,但是文字太长。。。。或以后再算!

    ReplyDelete
  2. Hi Tiger,幾日無見喇!我一向都久仰陳靜雷師傅大名,得知一點他的資料,實屬難得!多謝分享!

    ReplyDelete